古代赈灾,不发钱也不发粮,只是给灾民熬粥,这是为什么?

  • Home
  • 门派秘典
  • 古代赈灾,不发钱也不发粮,只是给灾民熬粥,这是为什么?

灾民管理的 “失控风险”

古代没有现代化户籍制度,灾荒时,流民会从四面八方涌入州县,这是很大的管理问题。

明正德五年(1510 年)河北水灾,保定府开放粮仓散米,结果周边地痞流氓假扮灾民,每天能领三四次粮食。

更严重的是,粮食分散到各家后,官府便失去了对灾民的控制。

而熬粥赈灾的高明之处,正是在于将灾民集中管理。

那时粥厂多设在官府附近,四周有士兵把守,灾民凭 “赈票” 领粥,票上注明姓名、年龄、原籍(类似现在的临时身份证)。

这样一来,既能防止冒领,又能实时掌握灾民数量。若出现疫情或暴动,官府可迅速应对,就像用一根线把珠子串起来,方便看管。

粮食储备

古代 “常平仓”“义仓”(官府的备荒粮仓)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,简单来说,地主家里也没余粮。

以明代为例,全国有1300余座常平仓,平均每县不足两座,储量多则万石(约 300 吨),少则数千石。

遇大灾时,这点粮按人口均分,每户仅能得几升(够煮两三顿粥)。

但如果把这些粮食熬成粥,却能延长赈济时间。

据清代《荒政辑要》记载:一石米可熬稀粥 1000 碗,按每人每日两碗算,能供 500 人吃一天。

若直接发米,每人每日一升(约 1.5 斤),仅够 100 人吃一天——熬粥的 “续命” 效果是直接发粮的五倍。

皇权控制

唐代安史之乱(755 年 - 763 年)后,中原人口锐减,于是朝廷在洛阳设粥厂,规定灾民须先登记户籍,再按性别、年龄分棚居住,年轻力壮者每日参与修城墙、挖沟渠等劳动才能领粥。

这种 “以工代赈” 表面是让灾民自食其力,实则通过集体劳动重建社会秩序 —— 灾民在粥厂听候差役指挥,逐渐习惯被管理,减少反抗可能。

宋代范仲淹(北宋名臣,曾任杭州知州)的做法更巧妙:浙江饥荒时,他故意抬高粮价,大张旗鼓开设粥厂,吸引周边灾民涌入杭州。

有人弹劾他 “纵容粮商囤积”,他解释道:“灾民集中城内便于监管,若流散各地必成匪患。”

事实证明,杭州在灾年保持了稳定。

皇权象征

对古代百姓而言,“皇权” 是抽象概念,而粥厂让皇权变得可见。

高大棚架悬挂 “皇恩浩荡” 黄旗,熬粥铁锅刻 “钦赐赈灾” 字样,差役发放粥食时必强调 “这是皇上的恩典”。

洪武年间,江西灾荒因粥太稀遭百姓抱怨,朱元璋(明太祖)亲自下旨:“每石米加水不得超过五斗,必须能见米粒。” 并派锦衣卫巡查,将克扣官员当众杖责。

此事传开后,百姓称 “皇上心里装着咱们”,对朝廷信任度大增。

您看,一碗粥,成了皇权向基层渗透的媒介。

成本最低的 “维稳策略”

历史上,东汉黄巾军、唐末黄巢起义等,多因灾荒中粮食分配不公爆发。

清代经济学家魏源算过账:设粥厂救济一万灾民,每日花费约十两银子;调动军队镇压一万流民,每日军费需千两以上,且胜负难料。

“熬粥者,以养代剿也”,道破统治者真实想法。

南宋《救荒活民书》规定,粥以 “竹筷能直立不倒” 为标准,此浓度刚好维持生命,又让灾民无力聚集抗议,您看看,多精妙的手段。

熬粥赈灾之策从秦汉延续至清末,直到近代西方救济制度传入,才出现 “按户发粮”“以工代赈” 等新方式。

回望历史,这套看似低效的制度,实是古代在技术落后、管理能力有限条件下的最优解。

正如林则徐所言:“天下无万全之策,在善用其短而已。”

统治者非不知熬粥弊端,而是在现实问题中,选择了最能维持统治、平衡各方利益的道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