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家长只在乎排名跟成绩, 而忽略孩子的真实想法?

  • Home
  • 外观图鉴
  • 为什么家长只在乎排名跟成绩, 而忽略孩子的真实想法?

网友一:

自古以来,只要有考试,家长都在乎孩子的排名跟成绩。排名跟成绩是考试的最终结果,家长当然会在乎了。古代科举考试有金榜题名,也有名落孙山。现代学生通过高考,才能进入高校,而高校有985,211名校和普通院校,分三六九等。也就意味着,考试的成绩与排名,和考生的前途密切相关。且不讨论应试教育的利弊,目前来说,高考是选拔人才相对公平的制度。

教育不单单为了分数,还有学生道德的培育与人格的完善。但现在的人才选拔还是以高考分数为衡量标准。考试成绩就是鉴别人才的筛子,每个考生都会担心被筛选下来。

网友二:

教育部近日印发《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》,明确要求控制考试次数,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,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,这就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了。一方面不能取消考试,一方面又不让家长学生知道排名成绩。排名成绩难道真的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?恐怕是玻璃心吧!

从2016年开始,某市已经不再公布中考成绩与排名。但是,很多家长依然通过各种途径,想方设法得到自己孩子的排名与成绩。考试成绩与排名,是学生多年学习的验证,也是老师辛勤付出的测评。家长重视成绩,在乎排名,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。这个现象与教育体制有关,不能责备学校,更不能埋怨家长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,教育评价制度逐步完善,相信这种在乎会慢慢淡化。

网友三:

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,排名、成绩和名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。家长在乎的表面上是排名和成绩,实际在乎的是孩子的未来。好的成绩不出意外,一定会录入一流的大学,那就意味着拥有了好教授、好校友、好平台、好机遇,甚至是进入了人生快速发展通道,孩子的未来将会有无数的可能。

我觉得家长必须在乎排名和成绩,但不可过度在乎。不要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待,要分阶段给孩子制定目标,让孩子学习起来有动力、有兴趣。过高的压力和期待,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,继而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,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。

家长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明白,自己今天的努力,是为了明天自己有更好的未来,做更好的自己!

网友四:

变质的亲子关系,变质的家庭关系。当家长只关心排名和成绩的时候,就是家长压力最大,最无能的时候。教育的本质,应该是教会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,有竞争,也有压力,但是更多的是要教会孩子承受压力迎接挑战,放松心态,拥抱人生。生活,对于孩子而言,不应该仅仅只是成绩和排名,人生很长,不要被定义束缚了。

一个心理强大的家长,眼里应该有孩子的各方面综合发展,孩子的心理情况,孩子的艺术素质,孩子的自理能力等等。这样的家长应该知道,孩子的心理越强大,生活越自律,成绩和排名都只是短期的阶段性的一个比较,而长期的关于人生的思考还很长,很远……家长不调整思路,孩子会很苦;家长不改变,孩子会很累。

网友五:

家长在乎排名跟成绩,也跟这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。从目前来看,也只有应试教育才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一个竞争方式。进了一所好小学,才有可能上一所好中学,进了一所好中学,才有可能跟心目中的好大学走得更近一些,所以家长重视排名和成绩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我觉得在有些父母眼中,成绩证明了孩子的能力,谁都希望自己孩子是人群中的佼佼者。很多家长就是把自己完成不了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,他们希望自己孩子长大后活成他们想的那样。

网友六:

因为大多数家长都忘了,成绩这东西:一方面提示孩子在哪方面需要帮助,另一方面也告知孩子学到了一些东西。可笑的一点是家长们没有用心及时去帮助自己孩子来不及懂的地方,反而有意无意伤害了自家孩子,不知道不被肯定的孩子多伤心!

与中国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。中国是应试教育,看重的是录取分数。其实孩子的性格培养,思想品行,礼仪言行举止更为重要。以孝为先,以德为重。自小应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,自救能力,还有防骗应付能力为重。至于兴趣班则必须是孩子自己真有兴趣才让他去。